Search

訓練該 重「質」or 重「量」呢?feat. 陳秉豐don1don 動一動

  • Share this:

這一集是上次聊受傷跟手術過程後,跟匡寓哥聊起對訓練編排的看法,沒有特地準備聊起來有很多細節沒講清楚也有些口誤的地方請見諒,大家如果有疑問或有興趣歡迎底流留言討論。

先談到「量」(總跑量)

總量對於訓練很容易失準,也就是如果沒有仔細規劃,每個月總量固定甚至繼續往上提升,也不一定能有效進步。
因為大訓練量容易壓縮恢復時間,持續補量的結果就是量的品質也不會太高,也就是強度區不夠,甚至後期已經疲勞了,多數的量都是做慢跑來補,就越來越脫離有效區間,真正能發揮的有效能力很少,只能順順完跑很難再次突破。
〈這部分我們討論的是突破,不是初馬有沒有辦法順利完跑這件事,或是剛恢復那種恢復跑〉

再說到「質」(強度區)

質,也就是強度,有足夠的強度搭配足夠的恢復就是一套有質的訓練,這個質可以理解為「品質」。
有強度的間歇跑後搭配恢復,跟有強度的長距離跑後搭配恢復,這就是有品質的訓練。
總歸來說:間歇跑、長距離跑都需要達到應有的強度區,搭配超高恢復才能有效達到突破。
但請不要把恢復跑、輕鬆跑當作耐力跑在練,難道恢復跑可以達到有效區間?

那麼質(強度)就是萬靈丹?那大家都來100公尺衝刺就好了啊?能量系統根本就不一樣啊!為什麼要跑那麼短、跑那麼快?
如果大家做的訓練也有安排強度,但是先跑量後強度,我會建議對調過來,因為先有足夠的強度能力,並不是要大家參加衝刺項目,而是為了讓下一階段再加長距離的訓練品質更好,也就是說把高強度區間的能力往越長的距離發展,就能做出有品質的長距離跑了。
如果先大補基礎跑量,到接近比賽才漸漸要做速度或強度,反而會讓訓練的系統變得無法銜接,就算後期速度好不容易練起來了,但其實也已經開始脫離的專項系統了。

最後希望大家先評估自己是屬於哪一類型的跑者,再朝反向的弱點去加強,(但這中間當然會很累,速度好的人不想面對耐力,耐力好的人逃避速度)當補足較弱的那個部分,才能更有效突破自我。

#動一動 #相信跑步訓練營 #陳秉豐 #罐頭教練 #跑步訓練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View all posts